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亦作镜心,出生于1832年5月19日,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珠海邻近澳门、香港,中国近代早期的买办很多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唐廷枢和他的胞兄唐廷植(茂枝),族兄弟唐瑞芝、唐国泰(翘卿),都是当时闻名的买办人物。而他的侄儿唐杰臣和侄孙唐纪常,也继承了他们的职业。单是怡和洋行一家,从唐廷枢经唐廷植、唐杰臣到唐纪常四任买办,为时达半个世纪以上。
说起唐廷枢,珠海人并不陌生。他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中国民族保险历史上第一家较具规模的保险公司仁济和保险公司、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钻探出第一个油井、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唐廷枢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廷枢逝世后,当时上海《北华捷报》发表纪念文章,赞扬他的一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所作的巨大贡献,称他的一生代表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他的死,对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一个持久的损失!”唐廷枢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6月上旬的一个雨天,珠海市唐家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唐观挺给小编打来电话,说在珠海唐家湾镇一座老祠堂里发现了两块嵌在墙身上的刻文。从这两块刻文的文字内容看,记录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洋行买办,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廷枢家族在唐家湾镇坚持从事的一项慈善事业。
唐观挺带着记者,冒雨走在唐家湾古镇的小巷子里,在大同街一个小路口拐进去,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座瓦片屋顶的高大建筑,四周已经长满杂草,建筑外面的空地上加建了几座矮小的房子,从外观上看已经辨认不出这是一座老祠堂。唐观挺说,这个地方曾经作为乡政府、唐家大队、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还被间隔出租,后来一直空置,“其实这座祠堂唐宝臣家族的祠堂,叫‘宝臣唐公祠’,老人们说当年这个祠堂的牌匾是李鸿章亲书的,祠堂内还有树德堂和观察第等牌匾。”唐观挺口中的唐宝臣,即是著名的唐家湾镇人唐廷植、唐廷枢兄弟的父亲。
唐观挺“发现”的这两块刻文,就藏在这座老祠堂内一间出租房间的墙上。“我们走进这里,发现这个房间的墙上用泥灰涂抹过的地方隐隐显出几个字来。”众人意识到,这里很可能藏着“宝贝”,当即找来抹布和水,仔细擦拭,两面刻文就显现在眼前。后来经过多次到现场清洗、测量、辨读,唐观挺初步了解了这两面刻文的内容。
“这一面面积较大的刻文,高约150厘米、宽80厘米,是竖向嵌入墙身上的。”唐观挺认为,这较大面积的刻文是在阐述一百多年前的唐家人唐宝臣夫人开创了用自置的田地上所收获的粮食、税金接济族中孤寡残疾和家庭贫困之人的做法,更将此做法禀报当时的“官方”获得“批准”和认同,并把做这项慈善事务的田地用刻文的方式记录“存档”,在祠堂里“公示”,以告诫后人不得随意典卖这些田地,要把这项慈善事务坚持做下去。“先母自同治十年(注:即1871年)创恤族嫠,将自置治属土田二段计税……批给小隐乡陈贤记承耕岁收上期租银……为此项经费,拨交祖祠管……”,“……树德堂宝臣祖之贫老子孙但系鳏寡残废者皆按每月给白米三斗以养其生,没则给棺一具,以送其死,每年除支消外有余全部归宝臣祖岁时祭祀之用,兹已一十余年,行之无弊……”。刻文提及,为了保证此项慈善事务能坚持做下去,“是用钞契刻石嵌之祖祠,并将原契缴存案当乞,另给示管业遵守,以杜后人典卖……”。唐观挺猜测,文中所说的“先母”即唐廷枢兄弟的母亲梁太夫人,这是在这位太夫人率先实行用义田供养族中孤寡残疾人十多年之后,经唐廷枢兄弟商量,由居乡间的弟弟唐廷庚继续操办这一慈善事业。
而另一面面积较小的刻文则是横向嵌入墙身。唐观挺辨读出,这是一篇《香山唐氏义田记》,落款是“南海陈翰记里人”,着文时间是“光绪十有四年十一月”(注:即1888年)。作者十分赞赏唐氏家族效仿宋朝范仲淹父子实行义田的做法,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善不甘后人……”。
唐观挺认为,宝臣唐公祠内珍贵古碑的发现,为研究唐廷枢家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物证,也为研究当年香山农业、司法、慈善公益等方面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正如碑中所述“贵查嫠妇之恤省中向有官局绅会而外府州县各乡各族踵事创举则乞今尚鲜……”作为当时香山县的一个家族中实行义田慈善的,这很可能属首例。因此,唐家古镇宝臣唐公祠碑的发现,对现今保护历史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