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北,与浙江省建德市接壤。离大慈岩风景区7公里,新叶古村3公里,芝堰风景区4公里。由330国道至新叶直达上唐村。上唐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7公里左右,因系东鲁唐氏聚居地,又在溪之上游,故名上唐。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兰溪唐氏文化重要分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丰富历史富矿。上唐村民姓唐,因居住芝溪之上游,故称上唐。唐瑗,字仲玉、又名徒龙,宋婺州教授。南宋淳熙年间时由三泉迁居万松源上唐。村落选址完全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原理,有“最胜之宅兆”之说。
上唐村地属丘陵,四面环山,形似荷花。其地古多松树,故又号万松源、村中心有万松堂,70年代改建为大会堂。唐氏宗祠位于村南,阔48间,背靠万松寺。万松寺位于半山腰,松青柏翠,山峦叠嶂。全村耕地1361亩,山地8600亩,水面38亩。区域面积5.56平方公里。14个村民小组,595户,1875人。
唐姓一族。徽商后裔。具有诗礼传家、耕读继世传统。特别重视培养人才,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忠孝之风、礼仪之风盛行。民俗有:过大年、迎神、祭祖、祝福、祈年、粮食砌等。
明清古建筑集聚的上唐村
2004年4月,将芝堰乡并入了黄店镇,上唐村也随着芝堰乡的撤并,并入了黄店镇。上唐村古建筑群于1997年9月2日公布为兰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建村,历代科第不绝。村内现存明清宗祠和民居40余座,以池塘为中心建于山坡之上,布局合理。较有规模的厅堂有:万松堂、万松寺、广明庵、狮子厅、承庆堂、裕远堂、翠松堂、秀松堂、积庆堂、修纪堂、桂花厅、继述堂、狼虎厅等。现有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为承庆堂。兰溪市级保护单位29处。其中明代祠堂建筑规模1195平方米,清代祠堂建筑规模1842.01平方米,民国庙宇建筑规模305.23平方米,清代民居建筑规模1856.25平方米,民国民居建筑规模284.09平方米。
上唐村有四大古宝:古建筑、古牌坊、古寺庙、古井。
承庆堂 古建筑中最有名的要数上唐承庆堂。上唐承庆堂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唐承庆堂位于上唐村村北,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36.63平方米,清早期建筑。现存平面为三间两进一明堂。
上唐承庆堂前进有楼,后进依地势而建,高于前进,地面基本与前进楼面相平,无楼。大门门梁及大门用泡钉包砖。前进楼下明次间用五柱落地,设月梁,下层为穿楣,前廊仅设月梁。天井两侧由十二级石阶上后进及前进楼上。前进楼上明间中缝为五架月梁带前后双步廊,边缝梁架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楼上沿天井四周设晾台,雕刻精美。后进明间中缝为五架月梁带前后双步廊,边缝梁架抬梁与穿斗相结合。两进间有过廊相连,礩形柱础,下垫覆盆。斜墁方砖地面。
上唐承庆堂前进为楼上厅建筑,后进依地势而建,做工考究,雕刻精细,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2013年已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唐宗祠 上唐宗祠不仅体量大,而且建筑特色也十分鲜明。
上唐宗祠坐落在上唐村南端,始建于明代万历丙辰年,坐东朝西,48间。民国五年修理一次。建国后缮多次。后进为民国风格。1960年改办小学。1983年小学迁出。现存完整。
上唐宗祠为五开间三进“回字形”建筑。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前进为五开间,明间、次间为五架梁带后双步,圆木梁,梢间四柱落地,穿斗式。檐柱青石柱,礩形柱础。中进为三开间,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圆木梁。前额枋上刻龙须纹及戏曲人物,次间全用青石柱,礩形柱础,四周用青石地伏。歇山顶。后进为五开间,明间梁架五架梁带前后单步,廊梁上雕刻戏曲人物,前檐柱用青石柱,置牛腿。次间、梢间皆五柱落地,穿斗式。礩形柱础。南北厢房均为十开间,明间次间为五架梁带前后单步,其余为穿斗式。檐柱为青石柱,鼓形柱础。三进地面均为斜墁方砖,厢房为沙合土地面。屋面设望砖,硬山顶。
唐氏宗祠为上唐古村落主要厅堂建筑之一,型制高,规模大,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上唐狮子厅 位于上唐行政村中部,坐东北朝西南,原为三开间两进建筑,后进已毁,现存前进。现存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
狮子厅有精致的砖雕狮子门楼,因此得名,泡钉门。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月梁造。月梁上用一斗五升斗拱撑托上面平棋,平棋下用12攒斗拱撑托。丁字升斗拱,12攒转四角顶藻井。梁饰龙须纹。次间梁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中柱和后檐柱之间置藻井,也用12攒斗拱撑托。前檐柱上置鸱鱼状撑托,前后檐柱上皆设平身科。鼓形柱础,上有乳丁,斜墁地砖,硬山顶。
狮子厅为上唐明清古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之一,建筑用材硕大,雕刻精致。
上唐桂花厅 位于上唐行政村北部,坐东朝西,占地236.9平方米。清早期建筑,三开间两进两明堂,硬山顶,设望砖。
上唐桂花厅因前进天井内有桂花树得名。前进为主要建筑,前檐重檐,楼下明间用四柱,设月梁,两端饰龙须纹,前廊为四架卷棚,以鸱鱼状单步梁承托,次间用五柱,皆设穿楣。楼上梁架结构穿斗式。前檐置斜撑式牛腿,前檐地面设青石护栏。礩形柱础。后进进深较小,楼下明次间皆用五柱,设穿楣。前檐柱置斜撑式牛腿。天井青石铺设,鼓形柱础。两侧有厢房,单间。
上唐桂花厅体量较大,时代信息较早,木构件做工考究,是上唐明清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上唐秀纪堂位于黄店镇上唐村村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6.63平方米,清早期建筑,三开间两进一明堂,硬山顶。
秀纪堂 设牌坊式砖雕门楼,枋上雕刻狮子,花鸟等图案。前进前檐柱与后进金檐柱间有楼,进深较小,楼下明间用四柱,双层穿楣,间以夹竹泥墙。前廊设月梁。次间前廊设月梁两层,下层为穿楣。一级青石台阶至后进,后进无楼,明间五架月梁带后单步前四架卷棚,梭柱,上置瓜棱形栌斗。边缝梁架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各步间设鸱鱼状单步梁,礩形柱础,下垫覆盘。檐柱置龙纹牛腿,天井青石铺设。
该建筑为该村唐氏村民的份头厅,土改后归私人使用。用材硕大,做工考究,牛腿等木构件雕刻精致,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上唐光裕堂 位于上唐村北部,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77.11平方米,清中期建筑。
上唐光裕堂原有五进,七十年代毁于火灾,现存三开间两进四厢,硬山顶。前进面阔三间两厢,北侧有一楼梯弄。大门开在南北两侧。楼下明间用四柱,月梁造,全吊顶,檐柱置卷龙纹牛腿,礩形柱础,下垫覆盆。后进面阔三间,无楼梯弄,楼下用五柱,皆设穿楣。鼓形柱础。两进楼上梁架皆穿斗式,制作简朴,隔断多用夹竹泥墙。前、后进间设青石天井,两侧建过厢。
上唐光裕堂原为唐氏村民的份头厅,土改后归村民居住,是研究乡土建筑发展和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
上唐积庆堂 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北部,秀纪堂隔壁,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1.68平方米,清中期建筑,三开间三进两明堂,硬山顶。
积庆堂前进与中进间重檐。前进进深较小,用三柱,前檐柱与中柱间有楼,前廊设月梁与穿楣。中进楼下明间用四柱,全吊顶,楼上梁架结构穿斗式,制作较简单。檐柱置卷草纹戏曲人物牛腿。中进为主要建筑,后进制作较简单。后进楼下明、次间皆用五柱,设双层穿楣,楼上明、次间皆穿斗式。前进、中进用礩形柱础,后进用鼓形柱础。各进间设青石天井,两侧有厢房相连。后一进皆比前一进高,有步步高升之寓意。
上唐积庆堂为该村唐氏村民的份头厅,是研究民俗民风、厅堂建筑的依据之一。
上唐正德堂 位于上唐村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清中期建筑,三开间对合楼屋。
上唐正德堂前进楼下明间用四柱,后廊设月梁,其余用方形梁,两端饰龙须纹。次梁用五柱,设穿楣。后进为主要建筑。楼下明间用四柱,设月梁,次间用五柱,设穿楣。方栅。檐柱置斜撑式牛腿。楼上设晾台,宫式栏板。楼上梁架结构简单,穿斗式。两进间设青石天井,两侧有厢房,单间。鼓形柱础,三合土地。
该建筑主体梁架保存尚可,是上唐明清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应加强维护。
上唐永锡堂 位于黄店镇上唐村桃源塘西面,为二进二明堂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为清代早中期建筑,建筑面积231.87平方米。
永锡堂为楼屋,大门口朝东北,为砖雕门楼。前进楼下用穿枋,廊用月梁,前额枋上雕有龙须纹,下有雀替及丁头拱,雕刻花卉十分精美,檐柱上设雀替。主屋天井间设挡雨板,用夹竹泥墙隔断,明间设平棋,内额枋上置“永锡”牌匾一块。楼下隔断用青砖。后进楼下明、次间用月梁承重,设五柱,月梁上刻龙须纹,月梁下用穿插枋,天井四周用挡雨板,板上用夹竹泥墙隔断。楼上梁架皆穿斗式。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顶。
上唐新厅 位于黄店镇上唐村村西,坐西朝东,清末建筑,平面格局为三间两进一明堂,面积185.13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设望板。
上唐新厅前进进深较小,明间用三柱,扁作梁,卷草纹。檩条皆用斗拱支撑。额枋皆扁作梁式样,次间枋上设“工”字拱。后进进深较深,为主要建筑。明间用四柱,抬梁式,五架扁作梁带前后双步廊。次间用五柱,穿斗式。各檩条均用斗拱支撑。前后进间设青石天井,两侧有过廊相连,过廊为单间。檐柱置戏曲人物牛腿。鼓形柱础,下垫覆盆。
上唐新厅为该村的份头厅,土改后由农户居住,属明清建筑群的公共建筑,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初期的建筑发展及民俗民风有一定的价值。
上唐小祠堂 位于上唐村大塘西边,为三开间二进一明堂建筑,坐东朝西,面积179.26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小祠堂前进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单步,月梁造,两端刻有龙须纹,下有雀替,前廊上方设平棋,前后檐柱用青石,前檐柱上置狮子牛腿,后檐柱上置仙人牛腿,次间用穿斗式梁架,前檐柱上置寿星牛腿。后进明次间梁架为穿斗式,明间前檐柱用青石柱。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顶。
小祠堂为上唐古村落重要建筑之一,人物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价值。
上唐承启堂 位于上唐村村北,原有五进四明堂,现仅存门楼及第三进,坐北朝南,清早期建筑,面积97.84平方米。
承启堂 为二柱单楼牌坊式砖雕门楼,额枋上雕刻少师太师图案,雕刻较精细。第三进楼下明间用四柱,设月梁,后廊为四架卷棚。后额枋高浮雕花鸟图案,雕刻极精湛。次间用五柱,设穿楣。楼上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楣间设夹竹泥墙,檐柱置倒挂龙牛腿。后檐设飞椽。八角形柱础,斜墁方砖地面。
承启堂是上唐村古村落主要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上唐村的寺庙也较多,有上唐白山庙、万松寺、广林庵。
上唐白山庙 位于上唐村村南端,为三开间对合建筑,坐北朝南,面积202.67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坐西北朝东南,六间对合,内设有白山老爷、文武判官、五谷老爷等佛像。1947年曾重修一次,1952年土改时毁掉佛像。1986年又复修一次,1998年7月,由洪秀凤、唐士龙主持修缮,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
白山庙前进明间南面设八字门楼,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后单步,扁作梁造,次间为穿斗式。后进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单步,次间为穿斗式。该建筑全部用当地方形青石作柱子。前进明间后檐柱及后进明间前檐柱上置倒挂龙牛腿。后进明间金柱同后檐柱间摆放白山大帝神像。三合土地面,方形柱础,前进屋面为观音兜,后进为硬山顶。
白山庙为上唐村祭拜场所,为上唐古村落建筑之一。
上唐村古建筑群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建村,历代科第不绝。村内现存明清宗祠和民居40余座,以池塘为中心建于山坡之上,布局合理。不仅拥有万松堂、万松寺、广林庵、狮子厅、承庆堂、裕远堂、翠松堂、秀松堂、积庆堂、修纪堂、桂花厅、继述堂、狼虎厅等古厅堂,而且也拥有许多古民居。
万松寺 又名万松禅寺,坐落在上唐村南端马鞍山腰,元至正年建,明初恢复唐姓复建重修,坐东朝西,原有三进三间,计14间,内设有关公、文昌、观音、文武判官、十八罗汉等佛像。寺前还建有一座古铜塔,塔顶用青石做成翘角。古铜塔供丧葬和尚之用。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毁掉寺中佛像等。正寺因年久失修,结构破坏,大部分被拆去建造畜牧场。现存一进三间。2011年,在其旁复建三间。由村中12名老年妇女及4名老年人主持复建。他们是:王雪英、江寿珠、陈春香、吴素珠、唐友娥、唐赛云、陈彩红、董先爱、李汝凤、唐银姣、方先妹、倪爱姣、唐复双、唐庆康、唐奶仂、唐正良。重塑了关公、文昌、观音、文武判官、十八罗汉等佛像。恢复了万松禅寺牌匾。
广林庵 又名经堂,坐落于篁屿过来的上唐村村口,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有前后两进,各位三间。右边侧屋是厨房,连出骑街钟楼一座,是明代的古建筑。由于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变化,广林庵年久失修,后进倒塌,只留前面三间。2002年亦将倒塌。于是村民相继捐款重建前面三间,并塑有佛像。主要供奉胡公大帝,左边供奉子孙堂,右边供奉关公。左侧塑有财神大帝、五谷神,右侧供奉土地公公、婆婆。
上唐村的牌楼也比其他地方多。就上唐村就有三座牌楼。有唐兆升孝子石坊、上唐宗祠门前石坊、上唐墓道牌楼。
唐兆升孝子石坊 座落在黄店镇上唐村南端,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季冬,石坊座北朝南,四柱五楼阁,为四柱五楼青石坊,面积17.77平方米,清乾隆八年(1743)建筑。
唐兆升孝子石坊四柱五楼,通高8.5米,面宽7.6米。正楼脊两端饰龙嘴鱼尾吻,中间置葫芦状宝瓶,歇山顶。次楼及稍楼脊也饰龙嘴鱼尾吻。楼均以斗拱承托。正楼下方两面置双龙戏珠立匾,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大额坊两面横刻行楷“钦褒孝子”四大字,左右分别竖刻当时闽浙总督及省、府、县官名讳及“大清乾隆八年”字样。中额坊上横刻楷书“为癸酉恩贡士考授迪功郎唐兆升立”字样。下额坊浮雕双狮抢球图案,左右龙凤板透雕麒麟、白鹤、祥云图案。稍楼下华板浮雕鲤鱼跃龙门图案,下额坊浮雕八仙过海图案。花卉纹雀替。柱为青石方柱,讹角内凹,柱二面设抱鼓石,雕刻龙喷水图案。石脚作须弥座状。
唐兆升孝子石坊雕刻精致,图案生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上唐村孝子石牌坊于1996年10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唐宗祠门前石坊,是一个孝节牌坊,近年修复。
上唐墓道牌楼 上书有:中间有“龙章宠锡”四字,下边有“敕封登仕郎康庵唐公墓道”十一个字,两旁书有:“大清嘉庆捌年,仲冬月吉旦立”字样。是为一个叫唐兆昂的人立的牌楼。
上唐村的古井也较多,大约有9个之多。其最著名的要数冷水塘边古井了。
冷水塘边古井 位于上唐村村北,唐品华宅门口,因位于冷水塘边而得名。占地面积1.98平方米,长方形井圈,内宽89厘米×95厘米,外宽138厘米×142厘米。井圈用当地麻石砌置。内壁圆形,用杂石垒砌,井深6米。现井水较少。
上唐村地处偏远,周围多山,至今未用上自来水,掘井取水是当地人们生活的必备条件,该村保存古井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时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乃至村落形式与发展状况。
上唐村的古建筑,在黄店镇来说,除了芝堰村外,上唐村是保存的最好而且是数量最多的。
岩坞水库水利工程:五六十年代由村民自行设计、建造。建土坝、挖隧道,修水渠,使上唐村几千亩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水库环境优美、水质良好。代表农民在共产党带领下改天换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微缩版的“红旗渠”工程。
风水宝地上唐村
上唐宗祠、白山殿、广林庵、且息亭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公里,离“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古村2华里,三面环山,东面有万山、枫树山、红荔树岗、苦竹坑、石塔岗,北面有桐山后金岗、紫塘山、松婆坞,西面有石塘山、下凉山、罗塘岗、前山、白山殿岗。上唐宗祠、白山殿、广林庵、且息亭是上唐村的“门户”,风水“关口”。显然,以风水择地,即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对吉地的依赖感,同时在物质环境上又能获得一个和谐、优美的村落外部空间。水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用以界定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村民到此便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瀫西形势吾族最焉,但巽己丙三方虽有万山特立为捍门,而内地平沙旷野似为空缺。建议后人予以补“障”,弥补风水微观方面的缺陷。古代人们非常崇拜文昌大帝和白山大帝、胡公大帝,前者保佑人民仕途坦达,官星高照。后者则人间的保护神,保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建有万松寺、白山殿、广林庵,为弥补上唐“水口”缺陷以万松寺、白山殿、广林庵大树等作为“关锁”,是基于风水水口处宜“障空补缺”理论的影响,补“嶂”而造。因此在东侧建万松寺,西峙白山殿,中连广林庵,守住上唐人气、财气、仕气,是上唐完美关锁,也是上唐又一亮丽的景观。这种于村口建(植)高大建筑或桥梁、亭阁、大树的做法,虽然是出自一种象征意味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弥补了自然环境的不足,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也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墈舆风水”开保护上唐生态、建设绿色环保村庄之先河,为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全村有七口塘合理分布村中,有大塘、双隔塘、道院塘、后峰塘、大北塘、紫笔塘、大园塘,还有天井水池、地下暗道、各种小池塘、和全村明沟有序分布,承担落雨和居户污水排泄任务,经若干口塘积聚,沉淀净化后,才流入村旁小溪,做到了“零排放”,保证母亲河——前溪不受污沾。先辈“环保”意识,聪明才智是后人自叹不如的。
为保“龙脉”非常重视山上的植被,万山为一姓来龙命脉所关,元至正年间,在万山上建造万松寺,以蓄养风水,涵养龙气,严禁破坏砍伐。几百年来,作为族规,多次写入族谱,提醒族人务必遵守。因此,山上植被茂密,古树大树林立,据说全村大厅屋柱均出自本村山上。年长者讲,解放初期,村旁山上一人合抱不过的松树随处可见。加之,路旁,溪旁,塘边,水口,山顶都须栽植高耸“风水树”,其绿化生态可见一斑。可惜,大跃进时,“大办钢铁”破坏殆尽,多数成为光秃的荒山疏林山,一时很难恢复原来植被。70年代初,上唐成为枇杷的开发基地之一,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科学植树,全民植树,经几年努力。使全村林业恢复了生机,枇杷成为当时全县闻名的农产品。
甘溪是兰江一条重要支流,是兰溪市第二条支流,是黄店镇的一条母亲河,她记载着家乡的历史,她铭刻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她滋润哺育着两岸人民生活,她记忆着多少人童年美好的回忆。在上唐境内,从北向南蜿蜒缭绕至兰江,是上唐村的母亲河,风水河,风景河。近年来,在甘溪河道自三峰殿口村通往上唐村建起了一座石桥,叫上唐桥,同时又进行了通村公路浇筑,筑起了水泥路。自篁屿村到上唐也浇筑起了水泥路,环村公路也进行了浇筑,到建德市古村新叶也做起了公路,2011年开通了城乡公交,自兰溪至上唐,自上唐至兰溪,每天来回20趟。周边也有到兰溪至八角井、兰溪至芝堰、兰溪至新叶、新安江至新叶的公交,既方便人们进出,也是上唐又一亮丽的人文景观,蕴涵着深厚的人居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使上唐村成为名符其实的“燕窝型村庄”,宜人农家居住之地。中国民居习惯是“座北朝南”,而上唐村的住屋大多数是随着燕窝型山势,围着村落中心万松堂,因山就势而建。村庄位居于青龙白虎怀抱,松林青翠,枇杷满园,池塘遍布,山水交融,风光独秀的田园风光。这是独具一格的上唐山水特色。是由上唐的山水脉胳走势,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合理选择,体现了上唐唐氏祖宗之智慧和独树一格的胆识。因山就势,围护万松村落中心的上唐古村落及其厅堂民宅,冬暖而夏凉。正是由于上唐的地形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的山峦和沿山坡幢幢退落的房屋,挡住了冬天的西北寒风和夏天的烈日西晒,而从东南方的广阔田野迎来了冬天温暖和熙的太阳和夏天湿润的东南和风。借上唐山水之势创人文历史天堂,融人文于自然之中,创安居乐业宜住环境,此乃东鲁唐氏祖宗之功业,也显上唐风水之绝妙矣”!
上唐是风水宝地,是典型的“燕窝型村庄”的宜住之地。就说上唐的井,其数目之多,有大塘井、双隔塘井、道院井、新井、冷水塘边井、后峰塘井、香头井(朱元璋吃水井)、万松寺井(香后井)、祠堂井等,有兰溪世外桃源之称。
香头井有着不平凡的来历:元末,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在攻打婺州城时,朱元璋带兵经过上唐村,那是由于天气长期干旱,士兵们吃不上水。他们把上唐全村的水井都找遍了,个个都抢着水喝,水井里的水都喝干了。正在大家干着急时,一个士兵来报,称:“向前进,有水。”他们把香头井,听成了向前进。可这也一点不差,只要沿着山道向前进,真的找到了这口井。于是,士兵们纷纷来到这香头井取水喝,但不管怎么取,这井水总是满满的,总是吃不掉。水也变得清醇甘甜起来。村人由是认为这水是龙水,是龙王开眼,所以这口井的水总是那么甘甜,那么丰满。
后来,村人遇到干旱,或是万松寺、广林庵、白山殿开光,都要举行接龙水活动,人们浩浩荡荡来到香头井接龙水,保护当地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枇杷之乡”上唐村
“枇杷之乡”。在历史上,村庄枇杷满园,成为上唐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整个村落都围绕着枇杷,是上唐村一大景观:枇杷纷繁绕屋可千万树,时观田夫牧子,出入讴歌,不啻秦人桃花源也;既美化、绿化村庄,也给农户带来了不斐的收入,可谓是循环经济的典范。
《万松源唐氏宗谱》
上唐村的宗谱称《万松源唐氏宗谱》,剧团称“上唐万松剧团”。这是一项令今上唐唐氏族人敬佩不已的文化大工程。唐瑗,字仲玉、又名徒龙,宋婺州教授。南宋淳熙年间时由三泉迁居万松源上唐。宗族堂名:万松堂。本支排行字:百 曾 万 正 太 广 义 孟 淳 良 恭 敬 让 钦 明文 思 聪 履 谦 恒 萃 豫 复 巽 晋 咸 丰
旧谱今已逾七十余年,世系越四代,续新谱已时不待我。今年族人对《万松唐氏宗谱》进行了重修,有清(作者不详)纂编木活字本家谱,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来的。
3.留下了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八百多年来,上唐唐姓繁衍生息,人杰地灵,族群团结,民风淳厚,社会和谐,实为先祖荫德,后人努力之结果也。
宋绍兴二年三月二日,宋神宗赐谥诰:通义大夫特进参知政事赐紫金鱼袋唐介,赠谥曰:质肃。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皇帝褒奖四川泸州江安县知县唐映墀之父唐锡绶为文林郎,母吴氏为太孺人。
嘉庆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敕封捐职未入流唐恒美之父唐以溥,秉心醇朴,饬行端方,教诲怀式谷之勤,政事本诒谋之善,兹以尔子遵例急公,封为登仕佐郎,母方氏性本和柔,赐赠为九品孺人。
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某日,皇帝用奖甘肃凉州府永昌县知县唐元善之祖父唐兆升,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祜笃一堂,兹以覃恩,赐赠为文林郎,祖母赐赠为孺人。
嘉庆二十五年某月某日,皇帝褒奖甘肃凉州府永昌县知县唐元善之父唐玖,褆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泽留再世,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赐赠为文林郎,嫡母晋赠为孺人,生母持躬以慎,赐赠为孺人。
嘉庆二十五年某月某日,皇帝褒奖甘肃巩昌府洮州同知唐元善之父唐玖,褆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泽留再世,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晋赠为文林郎,嫡母晋赠为宜人,生母持躬以慎,晋赠为宜人。
同治元年九月初二日,皇帝用奖运同衔补用直隶州现任江苏江宁府上元县知县唐沦之祖父唐玖,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祜笃一堂,兹以覃恩,赐赠为朝议大夫,祖母陆氏童氏赐赠为恭人。
同治元年九月初二日,皇帝褒奖运同衔补用直隶州现任江苏江宁府上元县知县唐沦之父唐元善,褆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泽留再世,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晋赠为朝议大夫,母童氏江氏章氏持躬以慎,晋赠为恭人。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皇帝褒奖运同衔江苏江宁府邳州知州唐沦之胞兄唐淦,道足持躬,情般训弟,经传诗礼,青缃扬雁,序之辉庆,笃之兰丹,兹以覃恩,晋赠为朝议大夫,嫂吴氏谭氏贞淑性成,赐赠为恭人。
上唐村粮食砌
上唐村粮食砌 粮食砌是兰溪市黄店村上唐村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何时无考。每逢六年一次上唐大年,当地称“月半”,该村村民便用芝麻、粟、豆、瓜子等粮食,砌成牌楼等供品祭祀祖先,并用米粉,巧制成十虎将人物像、文昌帝君、关公等佛像上供。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排列在万松堂大厅上供人们欣赏。对这项工艺美术品比较精湛的有唐复琴、唐槐勇、唐俊银、唐复堂、唐福银等。 现能制作粮食砌的只有唐福银一人,今年80岁,仅能制作牌楼这项工艺品。他赶上“月半”大年只有三次,最后一次是在他18岁的时候。他在12、3岁时看到别人在做粮食砌,十分好奇,便在家自己做起了孝子石牌楼。整个石牌楼粮食砌所化时间要整整一个多月,看起来像真的孝子石牌楼一般。可惜,这件工艺品在解放后破四旧时烧毁。 现在,唐福银老人眼睛自感到昏花,再恢复石牌楼粮食砌已觉得力不从心了。他说如果有人要想学,他可以在旁边教。 他用木头首先做起一个三尺左右的牌楼架,然后用芝麻、粟、豆、瓜子等粮食砌成牌楼。砌牌楼时必须用米粉调成糊状,里面用上砒霜,以防虫蛀。他是模仿村里的孝子石牌楼做的,晚上点着蜡烛将芝麻一粒粒地粘在木架上,如果不清楚,就打着灯笼到石牌楼前观看个仔细,再回家做。把狮子戏球以及麒麟、祥云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后将瓜子粘贴成瓦片状。整个石牌楼粮食砌所化时间要整整一个多月,看起来像真的孝子石牌楼一般。 相关材料:芝麻、粟、豆、瓜子等粮食、木头、米粉、砒霜等。 工具:镊子、木工刨等。 对这项工艺美术品比较精湛的有唐复琴、唐槐勇、唐俊银、唐复堂、唐福银等。现能制作粮食砌的只有唐福银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