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墓位于桂林市东郊桂磨大道旁的大圩镇江头村。
1903年3月2日,唐景崧在广州逝世后,及时运回桂林私邸五美堂别墅,设置灵堂,很多亲戚朋友和政府官员前去哀悼、送别唐景崧葬于大圩镇敢兴村江洲磨盘山。
唐景崧安葬的坟茔,地灵人杰,众砂环抱,生气凝聚,是处“风水宝地”,从远处看,酷似一个硕大的佛手,而唐景崧坟茔正好坐落在佛手的手心。有人戏言,唐景崧生前酷爱桂戏,磨盘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看戏是个好位置。一名学者曾说:“古人选择阴宅讲究风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即风景”。唐景崧长眠的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优美。
唐景崧坟墓原貌如何?据当地村民回忆,唐坟墓直径约一丈五尺,高及人胸,外侧全部用上等青石包砌。墓碑高约六尺,宽达三尺,碑顶呈弧形。墓冢之外设有墓围,亦用条石砌成。墓穴与墓围之间设有宽五六尺的走道,皆用条石铺底。墓石选材讲究,精雕细琢,充分显示唐陵的气派。
二十世纪70年代,当地兴修水利需要条石,唐景崧坟墓现成的条石正好派上用场,民兵头“独眼龙”一声吆喝,一帮小年青便跟着他的屁股后头去掘墓。灵柩乍一打开,唐景崧头戴花翎,身穿朝服,双目紧闭,栩栩如生,着实让人百思不解。一个村民斗胆上前,轻轻用锄头一勾,唐景崧尸身竟然直直坐起,将围观的村民吓得落荒而逃。后有一个胆大的村民将唐景崧的头戴花翎取下,玩了一会,随手戴在一个看热闹的孩童头上,吓得那个小孩号啕大哭。
那年月,村民们不知道棺材里面的东西都是稀罕之物,唐景崧身上挂的朝珠立马就成了小孩手里的玩物。唐景崧身上穿的朝服,你扯一点,我撕一点。墓中的其他随葬品,村民们你拿点,我拿点,各取所需。陪葬的东西全拿光了,唐景崧的尸体仍留在棺材里,天长日久,尸体开始腐烂发臭。当地村民出工路过唐的坟墓,只好捂着鼻子快步走过,或绕道而行。
唐景崧安葬的这块坟茔是方“风水宝地”,死后入土70余年了,尸体像刚刚死了一样,能直直坐起,真是神奇古怪,世上稀有。后有人“照本宣科”,将自家先人安葬或移葬唐陵四周。
唐景崧(1841—1903年),字维卿,灌阳人。幼时家境贫寒,兄弟三人,母亲早逝,父亲曾中举人,但未入宦途,终身以教馆为业。唐景崧兄弟三人先后中进士,点翰林,故灌阳有“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之誉。唐景崧回桂后,康有为第三次来桂林讲学,开展了宣传维新变法的一系列活动,唐景崧给予鼎力支持。后来康有为成立“圣学会”,唐景崧率先入会为会员;康有为办《广仁报》,唐景崧出巨资解囊相助,带动桂林不少文人志士纷纷捐款;成立“广仁学堂”,唐景崧为之上下疏通,左右奔跑,出力献策。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唐景崧举行夜宴并请客看戏,特邀的客人有康有为,臬台蔡希分阝等。看完戏后,康有为即席赋诗答谢唐景崧。诗云:“九年灯色照朱缨,千里莺花入桂城。万玉哀鸣闻宝琴,一枝浓艳识花卿。芙蓉城远神仙梦,芍药春深儿女情。新曲应知记顽艳,从来侧巾昌感三生。”然而,自清末至今,人们对唐景崧的功过是非,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