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石亭唐氏居住的村庄叫庚口唐。庚口唐村坐落在升金湖畔,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民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八都山地区较闻名的村庄。
石亭唐氏村民历来重视文化,读书人历来甚多,但解放前无一人在省部级以上做大官,只有唐营是国民党军队正团级军官。解放后,唐浩曾任池州地区轻工纺织工业局局长兼党组书记,他是目前村上最大的官了。
解放前,石亭唐氏公堂叫敦睦堂,很富有,内设公读助学金。例如,唐营读书就是大公堂资助完成学业的。因为唐营母亲死得早,他父亲后来娶过三房女人,造成家里贫穷,所以由公堂资助完成学业。
石亭唐氏公堂不但助读,而且穷人娶不起媳妇,也由公堂资助。只要是唐氏家族的人,子女多的,要是分家立户,公堂分给圩田八分,作为产业。
二
庚口唐村民历来热爱文艺,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解放前,庚口唐自然村就有远近闻名的黄梅戏业余剧团,经常演出精彩的黄梅戏。解放初期,村民在大祠堂里搭台演出。那时没有电灯,起先点保险灯后来点气灯照明演唱。当时村民有个顺口溜:“小波小波把灯点着(CHUO),金宝金宝把衣折好。” 庚口唐黄梅戏业余剧团不但在本村演出,也经常到外村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清末唐氏村民舞龙灯,后来因舞龙灯要表演拳术,经常出事——与邻村人打架,龙灯也就没有舞了,改舞车灯、五马跑槽、八仙过海、挑花篮等。舞灯时唱的是民间小调,打的是二、四、六捶,还有锣鼓十翻和流水,非常热闹。
听老一辈人说,清末石亭唐氏村民,还经常在农闲时间三五成群坐堂唱京剧高腔,演唱时有京琴、二胡、笛子、喇叭等乐器伴奏,还敲打着锣鼓 配合,场面精彩纷呈,其乐融融。
民国初期,石亭唐氏才引进黄梅戏。黄梅戏师傅是潜山县杨德培,服装是唐超群在檀村杨秀章手中购买的,司鼓是唐殿益。第一本学唱的是荞麦记,后来学唱了天仙配、二龙山、洞庭湖、乌金记、锁阳城等二十多本黄梅戏。
解放前,庚口唐唱黄梅戏的有远近闻名的男扮女装唱花旦的唐绍勋 (已故)。解放后,有著名的唱正旦的女演员汪结缘(已故)和唱小生的唐清吉(还健在) 。文革期间,不唱古装戏,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等现代剧(又叫样板戏)。改革开放后,由于男女青壮年出外打工,庚口唐黄梅戏业余剧团就停演了。现在过春节时,村民在庚口唐文化室舞台上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即“春晚”。
石亭唐氏自古以来出嫁女正月初一到初六不回娘家,正月初七才回娘家。因为正月初一这天,庚口唐龙王殿的龙王菩萨外出打春和打水势(预测本年河道水位) ,也叫“菩萨出行” 。菩萨出行这天,四乘龙王銮轿坐着龙王菩萨,每乘轿子两个人抬着,共八个人抬着前行,大锣开道,后面有童子(未婚男子)举着回避、肃静两面大牌子,还举着木制十八样兵器和数面红旗,十翻锣鼓和流水敲打着跟随。村子里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热闹非凡。
四
石亭唐氏祭祖方面,清明节在第一世祖和第二世祖、第三世祖坟前举行大祭。杀猪宰羊,把猪头或羊头摆在坟前祭桌上,然后烧纸放鞭,再由村里先生读祭文,非常隆重。
在宗祠即祠堂里祭祖,每年两次,分别是冬至和腊八。冬至和腊八,在祖宗牌子前摆猪头或羊头,烧纸放鞭,并吹打弹唱,族人三跪九叩首,再由唐氏先生读祭文,也是隆重。
大祭后,凡参与大祭的族人都由公堂宴请。族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入席。腊八大祭,族人还在祠堂里吃汤圆,显示族人后裔不忘祖宗,尊老爱幼,和睦团结。
备注:此文是为编村志而写的。
上一篇:湖南东安县唐氏源流
下一篇:贵州瓮安唐国柱支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