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唐家人的

权威信息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流人物 > 人物研究

帝师唐瑜世家及其社会影响

    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置县,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四川东北边陲,北通陕西,东达湖北,离达州市30公里。宣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朝大将樊哙囤兵樊哙店,三国名将张飞智取瓦口隘,巴山秀才袁廷蛟为民请命,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血染白秀山等历史故事流传千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巴人遗址”,世人赞誉为“巴国三星堆”,距今有3000—4700年的历史。优久的唐瑜与唐甄思想文化,是达州市的品牌思想文化形象。入川600年的历程,唐瑜世家对达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sNg中华唐氏网

    一、明朝帝师、开国儒臣——唐瑜sNg中华唐氏网

    1、唐瑜生平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公元1352—1427?),字敬鼎,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中国教育家、思想家,中国近代百名思想家之一的唐甄十一世祖,达州市第一位帝师。sNg中华唐氏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唐瑜中举人,次年进士,恩赐翰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奉旨任朱元璋近言日讲官和东宫教谕(朱元璋四皇子朱棣老师),辅佐朱元璋17年。sNg中华唐氏网

    “靖难之役”后,公元1402年,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唐瑜荣升为帝师,辅佐朱棣28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成祖召见唐瑜,封为开国儒臣,再命以官,瑜称老不仕。辞曰:“臣老矣,不能为陛下任使也。”三辞,乃许之。于是,御赐玺书遣归,命其子孙入试为吏者署籍为儒。唐瑜荣归老家浙江兰溪县,筑室讲学,曰:“五经儒籍讲堂”。 成祖在位期间,身为帝师的唐瑜,辅佐他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使明朝发展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sNg中华唐氏网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唐瑜奉旨入川,监视避难巴蜀的建文帝,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寓夔至达迁东邑(今四川达州市宣汉县),因见其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定居前河兰木沟(今南坝镇鲲池官池坝),殁葬东邑前河东溪口(今宣汉县南坝镇东阳溪)佳城退步响堂,与祖妣熊氏同莹共墓。长子唐鲲曾任苏州知府,次子唐鲤曾任黄州知府。唐瑜逝世后,明宣德二年丁未(公元1427年),宣德皇帝朱瞻基赦旨:“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唐瑜”。命朝廷钦差和历届绥定知府和东乡知县等地方官员代表他亲自到唐瑜墓地祭拜,春秋两祭,岁以为常。南坝,因唐瑜墓地于此而成为千年文化古镇。sNg中华唐氏网

    2、唐瑜功绩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一生知识渊博,智慧超群,中庸清贫,为人低调,潜心授业解惑,躬身辅佐朱棣,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着力推行“强国富民”政策,极力推崇“平民教育”思想,合力推动文化交融、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巩固大明政权、开创“永乐盛世”、推动国家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sNg中华唐氏网

    (1)、躬身帝王,培育政治领袖——朱棣得力唐瑜缔造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知识渊博,学富五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奉旨任东宫教谕。他利用“东宫教谕”的身份,潜心授业解惑、躬身辅佐朱棣25年,成就了明成祖朱棣的一生。成祖朱棣是唐瑜的骄傲,唐瑜也成了朱棣的心腹恩师。之初,唐瑜潜心授教燕王朱棣,砥砺雄鹰,躬身辅佐,最终于1402年顺利登上皇位。朱棣称帝后,唐瑜辅佐王位3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致明成祖朱棣成为朱元璋之后明朝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棣在位22年,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以巩固皇权;建立东厂,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委派郑和7下西洋,虽实际暗中寻找惠帝朱允炆踪迹,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治理运河,畅通漕运,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迁都北京,实施明太祖朱元璋主张的南北“两京”,扩大明王朝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编撰《永乐大典》,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朱棣能够开创“永乐盛世”,成为一代明君,无不透视出辅臣唐瑜高瞻远瞩和真知灼见的政治本领,也充分体现了唐瑜“以人为本、强国富民”的治国思想和理念。sNg中华唐氏网

    (2)、俯身平民,培育国家栋梁——郑和得益唐瑜教诲sNg中华唐氏网

    明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云南回族人,11岁时(公元1381年)被明大将傅友德、兰玉、沐英带回北平,送入燕王朱棣府内做侍童。同年,唐瑜任东宫教谕,进言日讲官,专职教授四皇子朱棣学业。唐、郑二人一个是朱棣的老师,一个是朱棣的侍童,从此颇多接触,亦或朝夕相处。郑和少小离家,独自生活,极其渴求文化和知识。为人师表的唐瑜,奉行自己主张的“平等接受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乐为郑和传道授业。从此,郑和成了朱棣实际上的陪读。郑和勤学好问,每闲暇之时钻进朱棣的书房博览群书,兼之办事机敏,深受燕王宠爱,被纳为近侍,早晚不离左右,每问则必答入流。郑和自小就在朱棣身边,跟着朱棣南征北战,而且又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被朱棣视为心腹。为搜寻建文帝下落,朱棣派出了海上和陆上多支“别动队”。 形式上郑和七下西洋,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锐意通四夷”的宏愿,但实则是从海上搜寻惠帝朱允炆的下落。当然,郑和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郑和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能够成为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无不得益于唐瑜的真诚教诲,也正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结出的丰硕成果的具体体现。sNg中华唐氏网

    (3)、定居宣汉,推动地方发展——延习帝师思想文化sNg中华唐氏网

    公元1414年,唐瑜定居宣汉,落业生根,繁衍生息,为属地人口发展、地方人才培养等奠定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繁荣。sNg中华唐氏网

    ①人口发展sNg中华唐氏网

    据《宣汉县志》记载,明正德元年(公元1511),宣汉总人口仅635户,7316人。2010年统计已发展到128万,其中全县唐姓人口5744户,25478人。这些唐姓人口中,95%为唐瑜后裔,而且唐瑜后裔从宣汉迁徙至陕西子阳县、泰和县;江苏吴江市;浙江新昌县;甘肃古浪县;重庆开县、万州、梁平、城口县;四川成都、绵阳、南充、平昌、万源、开江、达县、通川区等地人口无计其数。sNg中华唐氏网

    ②人才辈出sNg中华唐氏网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宣汉,有着帝师唐瑜文化的熏陶,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宣汉人,昂扬向上,奋发图强,成为国家栋梁。sNg中华唐氏网

    地方人才层出不穷。受厚重的唐瑜文化熏陶,宣汉这块热土孕育了层出不穷的盖世名人。王聪儿、王三槐、冷天禄、罗思举、桂涵、王思绪、袁廷蛟、王维舟、王君异、李依诺、张学远等名人贤士、学者教授、作家诗人、画家,这一个个历史名人犹如一朵朵历史的浪花,折射出宣汉历史长河中的概貌,鉴定着宣汉的今天和未来,续写着宣汉的历史文化。sNg中华唐氏网

    家族人才脱颖而出。厚重的唐瑜家族文化,灿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唐瑜家族明清两朝51人考取了功名,其中庠生4人、举人8人、进士11人、贡生21人,54位官位显赫。皇帝御赐唐瑜“五经博士”、“儒籍旧家”;“明清两朝三奉祀”:唐瑜、唐仁、唐敬一;“八代四监司”:唐恕、唐倌、唐亻癸、唐琯;中宪大夫:唐宪、唐仁、唐现、唐锦永;主薄、登科、考工侍郎:唐仕、唐佐、唐时艾、唐之诗;推官、郡侯、着史、义官、知州、知府、知县、知牧等官员35人,这在当时一个县出这么多官员并不多见。尤其是唐瑜十一世孙唐甄,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历史文化名人。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后裔承传着先祖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功臣、模范、先进人物。《宣汉县志》记载,在建立新中国的战斗历程中,唐姓红军烈士58人,老红军27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肃反扩大化,错杀唐姓红军官兵18人。在淮海战役中,有获特等功臣的南坝镇茨梁唐兴富(又名唐作福)、一等功南坝镇唐林元、二等功唐成胜、大成唐永胜;在抗美援朝中,获大功的有平楼唐绍成、土黄唐正刚、三等功龙观唐兴居、天生唐功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茶河唐纯久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南坝唐宗菊获“全国先进女职工”、天生唐正群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央军委授予1969年参军的南坝镇唐宗太大校军衔;四川省授予凤鸣唐绪忠“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在党、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上获省、部委、市县党委、政府表彰的有唐华斌、唐纯舟、唐杰、唐军、唐纯国、唐健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于下海捉蟹的唐纯善、唐椿、唐中华、唐国忠、唐忠军、唐怀友、唐孝坤、唐里德、唐先全等民营企业家,为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书写着绚丽的华章,助推宣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sNg中华唐氏网

    二、启蒙元勋、民主先驱——唐甄sNg中华唐氏网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人。明朝帝师、开国儒臣唐瑜第十一世嗣孙,中国近代百名进步思想家之一,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同称四大“启蒙思想家”,一生拥有启蒙元勋、民主先驱、市民哲学家、平民政论家、农贾经济家、兵学军事家、诗人等头衔,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一生著述颇丰,呕心沥血三十载而成的《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号称为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两面旗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sNg中华唐氏网

    永乐年间,唐瑜力主明成祖朱棣实施强国富民政策,开创了“永乐盛世”。200多年后的唐甄,提出了“抑君富民”的社会启蒙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社会平等;主张实治实功,倡导富民立国的“民本”思想以及“富民强国的经济观、尊师重傅的教育观和心性学说”等学术观点,推动了民主启蒙运动。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唐甄二人主张的许多思想,如“民本”思想,内涵相同,外延覆盖。不难看出唐甄的思想实际上受到唐瑜思想的影响。唐甄在思想上、学术上有如此之大的成就,实际上是继承了唐瑜思想文化。在“口耳相授”的封建家族文化教育年代,长期耳濡目染的家庭思想文化教育和世代“口耳相传”教育形式的环境熏陶,唐瑜的思想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唐甄的思想文化。有了唐瑜的思想文化做基础,唐甄才可能在唐瑜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因此,唐瑜思想和唐甄思想同出一辙,一脉相承。sNg中华唐氏网

    现在,国内外有一些学者、专家正在掀起研究唐甄思想文化的热潮,但是还没有人来研究唐瑜的思想文化。笔者认为,研究唐瑜思想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唐甄思想文化,二者应该相互结合,相互应证。sNg中华唐氏网

    三、帝师世家、影响深远——民坊传说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为什么入川?入川之后,发生过什么大事?在达州市宣汉县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上,经过600年的孕育加工,编撰成了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sNg中华唐氏网

    1、入川之谜解码——定居鲲池,监视惠帝sNg中华唐氏网

    告老还乡的唐瑜,为何从富泽之乡的浙江迁来穷乡辟壤的四川宣汉?这个问题一直疑惑着对唐瑜十分感兴趣的人们,这里就从朱元璋说起。sNg中华唐氏网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立为太子,第九和二十六子夭折,其余儿子均被封为亲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病亡,立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又称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反叛。公元1402年6月,兵临南京,建文帝战败,史称“靖难之役”。sNg中华唐氏网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据说建文帝因战败下落不明,成祖朱棣坐卧不安,衣食难寝,下令务必要找到建文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成祖组织了大量的“别动队”到国内外搜寻。担心惠帝从海上流亡他国,便委派郑和七下西洋找寻;户部给事中胡炎则奔波于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和四川等省,足迹遍布国内州郡。据道光十八年《唐氏族谱》记载,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唐瑜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寓夔至达(绥定府,今达州市)迁东邑(今宣汉县),因见其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定居前河兰木沟(今南坝镇鲲池官池坝)。据推测,这时唐瑜入川,实际上是为巩固学生朱棣的政权,行钦差大臣之命而以游宦入蜀之名作掩护,辗转来到东邑前河兰木溪(今宣汉县南坝镇鲲池官池坝)。兰木溪的对岸,就是南坝。那时的南坝,已是三峡地区通向川北和陕南的重要驿站。sNg中华唐氏网

    建文四年(公元1402)6月,为躲避朱棣的追杀,无赖的朱允炆只好逃出京城南京,隐姓埋名,云游四海。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证,落难的允炆皇帝最后踏上了巴蜀大地,先后到过沪州、重庆、邻水、大竹、通江、巴中、南部、阆中和达县等地。所到之处,朱允炆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传说。据考证,明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7年),朱允炆病亡于达县龙滩乡中山寺。代宗皇帝命礼部僧房司(现今国家宗教局)选派高僧北京印秀和尚(号碧丰,天津宝坻县人)前来治丧。印秀和尚把中山寺扩建为“通州(即为达州)第一梵刹”,又按帝陵标准在中山寺东侧建墓室,虽经历近六百年风雨,至今地宫仍保存完好。明神宗万历年间曾予整修,命吏部尚书卫承芳前往督工,着《重建中山寺碑记》传于后世,并在现达城小河嘴龙王潭处建造“明惠庙”(建文帝又称惠帝)以之纪念,现虽庙已毁,但两株黄桷树仍根深叶茂,高大参天。sNg中华唐氏网

    在探知朱允炆避居大巴山后,监视惠帝的重任交给谁呢?思来想去,朱棣觉得最合适的人选还是自己告老还乡的恩师唐瑜比较可靠,遂赐唐瑜“五经儒籍讲学”,并封开学寺,匆忙赶赴四川监视惠帝朱允炆的一举一动,以此定居宣汉,落户鲲池官池坝。至此,帝师唐瑜入川之谜已是解码。sNg中华唐氏网

    2、昆池得名由来——皇帝御敕,鲲奋天池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育有二子,长子唐鲲,次子唐鲤。昆池得名,就源于唐鲲、唐鲤二人。sNg中华唐氏网

    唐鲲,字天池,明永乐6年(公元1408年)举人,次年进士,官任江南苏州知府。唐鲤,官任黄州知府。过去,一些地方凡有钱的商贾或朝廷的官员或有势的大户人家每遇到喜事、大事,都要在居住地显要的位置修建“牌楼”或“牌坊”以示纪念。据道光十八年版《唐氏族谱》记载,唐鲲出任苏州知府时,在绥定府(达州)州门建立“鲲奋天池”牌坊一座。“鲲奋天池”四字由朱棣御敕。朱棣巧取唐鲲名字的“鲲”字和字号“天池”二字,组成“鲲奋天池”四字御赐唐鲲,寄意唐鲲在今后的仕途上“鲲鹏展翅,鹏程万里”。sNg中华唐氏网

    唐鲲、唐鲤两兄弟先后去世后,合葬于现昆池磨滩刘家坝。其墓拱两侧均有三尺宽的走道,上盖石土,拱前有退步响堂。墓前石刻朱棣御敕“鲲奋天池”四字匾额。再前立石桅杆,上刻“三千与你好(指唐鲲),八百与他交(指唐鲤)”。听说,这幅对联也是皇帝所赐,但不知是哪位皇帝了。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唐鲲、唐鲤这两名进士,又共同捐资在昆池磨滩修建了一座石牌坊,牌坊匾额仍刻“鲲奋天池”四字,左右竖联仍刻“三千与你好,八百与他交”。此牌坊极其唐鲲、唐鲤坟墓因在文革中修建磨滩水电站被毁。sNg中华唐氏网

    后来,人们取其“鲲奋天池”四字中首尾“鲲池”二字做为地名,将“兰木沟”改称为“鲲池坝”。从此,“鲲池”之名由此而来。那时小小的“鲲池坝”,还从未出过一名朝廷官员,而因唐鲲、唐鲤两弟兄前后出任朝廷知府,于是当地百姓将“鲲池坝”又改名为“官池坝”至今。乡镇建制时,仍原用“鲲池”地名,取名“鲲池乡”,后更为“昆池乡”。撤乡并镇时,“昆池乡”与南坝镇合并为现在的南坝镇。sNg中华唐氏网

    3、南坝繁荣之源——祭祀唐瑜,影响深远sNg中华唐氏网

    唐瑜逝世后,役葬东邑前河东溪口(今宣汉县南坝镇东阳溪)北坡河口台地佳城退步响堂,夫人熊氏与此共墓。现存墓状:座南朝北,土坟石室。正前修造重檐,普柏坊上施斗拱三垛;两边龛有甬壁,刻青龙、白虎图案。当地人回忆:墓前立有“四方碑”(文革毁坏时,四方碑被打成了8口大水缸,以供农家使用),石龟碑座,四柱顶帽。再前有石狮、桅杆、石凳、石桌等,拜台平地开阔,5亩有余。相传,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唐式遵部队驻扎南坝时,一个团的军人在此操练,不觉拥挤。道光十八年版《唐氏族谱》对唐瑜墓也有记载:迄今通族祀孙,继修建立瑜祖园碑(既四方碑),又立四柱顶帽,孙名方碑昭著,述皇恩:“奉天承运皇帝赦曰:唐瑜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诰封熊氏一品夫人。”可见而知,唐瑜墓在当时是何等气派,雄伟壮观。sNg中华唐氏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十年浩劫,“破四旧,立四新”,唐瑜墓未能幸免。墓外石狮、桅杆、石凳、石桌被毁,墓西侧被炸,虽未炸开,地宫尚完整,但墓体坍塌,地表建筑被毁。1984年,唐瑜墓被宣汉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宣汉县人民政府为唐瑜墓划定了900平方米的保护区;现正在申请“达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Ng中华唐氏网

    明宣德二年丁未(公元1427年),朱瞻基皇帝下旨:“瑜教训有方,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命历届东乡县知县和钦差大臣来宣都要遵旨代表皇上前往东溪口墓地亲自祭拜唐瑜。至此之后,春秋两祭,岁以为常。祭祀之时,五里铺毡,十里挂彩,场面十分壮观。sNg中华唐氏网

    为方便接待参加祭祀唐瑜活动的朝廷钦差和地方官员,唐氏族人在东溪口前河岸边专门修建了接待寓所。以此逐渐形成了一条集居街道,拓宽了南坝镇集镇范围。之后,据1989年版《宣汉县南坝镇志》记载,公元1573年,在南坝梁子街新建鸡毛小店十余间,公元1613年开始有农副产品及油盐市场,均系唐姓所建。sNg中华唐氏网

    南坝,因唐瑜墓地于此而带来了繁荣和兴旺,因有厚重的唐瑜文化熏陶而成为了四川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sNg中华唐氏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宣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拟将南坝镇命名为“中国·帝师(唐瑜)文化之乡”,挂牌成立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宣汉(唐瑜)工作站。南坝镇党委、政府正在唐瑜墓3平方公里范围内逐步打造“中国·帝师(唐瑜)文化产业园”,规划建造“东乡贤祠、大明讲堂、敬鼎广场、永乐大桥、建文亭、文渊阁、大典路、成祖千步梯、儒家文化一条街等景区,提升南坝文化品牌形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sNg中华唐氏网

附:sNg中华唐氏网

1、本文引用资料:sNg中华唐氏网

(1)《中国少儿百科全书》,2011年出版。sNg中华唐氏网

(2)《新编上下五千年》,2005年5月版。sNg中华唐氏网

(3)《潜书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sNg中华唐氏网

(4)《唐甄思想文化研究文集》,达州市广电局、达州市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会2010年12月版。sNg中华唐氏网

(5)《宣汉县志》,民国版、西南财大1994年版。sNg中华唐氏网

(6)《宣汉文史资料》第13集,2004年。sNg中华唐氏网

(7)《红色土地上的丰碑》,西南财大2006年版。sNg中华唐氏网

(8)《宣汉县南坝镇志》,1989年版。sNg中华唐氏网

(9)《唐氏族谱》,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版。sNg中华唐氏网

2、作者简介:sNg中华唐氏网

唐健,曾任宣汉县双柏中心校副校长、校长,现任宣汉县中国华融学校副校长,唐瑜第22代嫡孙。sNg中华唐氏网

唐怀贤,曾任宣汉县土黄、昆池区委书记、县统计局局长、副县级调研员,现已退休,唐瑜第20代嫡孙。sNg中华唐氏网

唐益生,曾任宣汉县新红乡、东南乡党委书记,现任宣汉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主任,唐瑜第22代嫡孙sNg中华唐氏网

文章导航条
  • 分享到:
  • 分享功能关闭
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中华唐氏网官方微博

中华唐氏网

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微信二维码

图片新闻

网站基金明细

更多 >> 
    SQL Error: SELECT * FROM `chinatangclub`.`pre_forum_thread` where fid=6 and typeid=20 ORDER BY `pre_forum_thread`.`tid` DESC limit 11

点击排行

更多 >> 

网站简介 | 发展历程 | 联系我们 | 广告招商 | 发展及慈善基金 |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 四川 成都. 站长:唐勇 客服QQ:83699863 . 交流群:41675566 投稿邮箱:service@cntang.org

Copyright © 2006-2015 中华唐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05000303号-1

本网声明: 内容源于网络及各宗亲投稿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无意中涉及侵权或含有非法 不健康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改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