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祥老人:“这是我祖父的进士匾”
唐姓是我国的大姓,在桂北一带人丁兴旺,他们的祖先是谁?又是何时到岭南来的呢?
近日应临桂县五通镇唐氏族长唐金祥老先生邀请,笔者到小镇西边义江畔小洲上,观瞻纪念其老祖宗的“唐介公祠堂”,方才知晓。
五通镇义江浮洲上的唐介公祠堂
小洲叫“浮洲”,千百年来,不管义江涨多大的水,周遭的田野农舍淹没了,它也不会沉溺水中。因而当地人称之为“浮洲”———总是浮在水上面的绿洲。73岁的金祥族长说,1926年,唐介公祠堂原来建在义江河对面的义宁县府旁,文革时被拆毁了。前年腊月,临桂的唐氏后裔聚会,大家筹资10余万,重建先人祠堂,以慎终追远,祭祀先贤。
唐介公是何许人?《宋史》有《唐介传》。唐介(1010-1069年),宋神宗宰相,字子方,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少年丧父,奋发勤学。天圣八年(1030年)19岁进士及第。朝廷彰其德行,擢武陵尉,调平江县令。时县吏勒索一李姓富户,诬其杀人祭鬼,贪财的岳州太守下令捕其全家百余口下狱。唐介上任后查证重审翻案,太守等一干贪官均被定罪贬谪。宋仁宗明道年间,唐介入朝任监察御史,后宫造龙凤车,装饰奇珍宝玉,唐介严谏,毁龙凤车。外戚张尧佐揽权,他与包拯再三力谏。仁宗推说张是由宰相文彦博通过中书省推举任用的,他便弹劾文彦博。触怒仁宗,贬官英州(广东英德)。一时直声动天下,同时代的梅尧臣、李师中等著名诗人有诗赞美。
唐介公祠堂
唐介为官40载,先后任过两湖、两广、晋、豫、冀、鲁、川、苏、浙、闽等12省地方官,刚正不阿,勤政为民。熙宁元年(1068年),拜参知政事(副相),次年病卒,神宗亲往吊祭,授礼部尚书,谥号“质和”(应为“质肃”,刘建新注)。
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唐介为检校水部员外郎,曾到全州、兴安、灌阳等地监修水利,其子孙从此在桂北繁衍。查《临桂县文史资料》(第一辑),“义宁县历代进士名录”的宋代进士,唐介的长子唐叔问、三子唐义问和孙子唐恕均榜上有名。金祥族长说,他是唐义问一脉的,是唐介公的29代孙,唐介公后人到临桂已有37代了。现五通三里桥附近的老虎提儿岭上,还保留着清代建唐介公的“靴子墓”;全州县的凤凰村,有唐介公的“冠墓”;兴安的高尚,则有其“衣墓”。老义宁的五通街和保宁乡一带有唐姓人家700余户、4000余人,大桂林全州、兴安、灌阳、灵川、永福和荔浦等地有2万余人,大都是唐介公的后人。前年12月初的腊八节,唐介公祠堂落成,大家都来祭奠祖先,人山人海的,好热闹呢。
唐氏在临桂定居后,一直恪守祖训,农耕课读,以诗礼传家。金祥老人带我来到五通街家中,大门上悬挂着一块“进士”横匾,上面有“光绪十五年恩科、唐锦鳌”字样。金祥老人说:“这是我祖父当年考中进士的匾,他后来当过浔州知府,在地方上做了很多善事。1927年74岁病逝,出殡时五通街上摆了100多桌酒,从这街上到三里桥,群众九次拦了灵柩路祭,中午12点到下午5点多,3里的路程足足走了5个多小时。文革时,这块匾被红卫兵抄家扔进了义江,是我母亲请了两个后生悄悄捞起来,改革开放后重新挂上了家门,好多外国朋友和游客来这儿照相呢。”
中国自古就有百家姓,水有源树有根,源远流长的亲情血脉和优雅高尚的祖德家风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仰望着端庄肃穆的祠堂,眺望祠堂前面脉脉的义江清流,宁静的浮洲上竹影婆娑,塔宇古树兀立,心中似有很多的感悟。
下一篇:唐姓渊源及家谱,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