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名臣-唐朝彝
2017-04-14 13:58:32 作者: 来源: 阅读:次
DOT中华唐氏网
唐朝彝(1640~1696年),字偕藻。清初镇海卫铜山千户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朝彝少贫苦,清初“迁界”,铜山被毁,流离漳州、南靖一带。
清康熙五年(1666年)唐朝彝乡试中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殿试二甲,授内弘文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满文。散馆后,时在康熙九年(1670年),实授广西道御史,责在弹举官邪。朝彝为官清正,斥除一切供给陋规,着有政声。随后历任山东、山西、京畿、河南、广东诸道御史,保持廉吏本色,居肥缺而不变。后升通政司参议。
唐朝彝在通政司参议任内,列席九卿会议。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帝在干清门听都院各首长面奏机宜。当时会推福建副使张仲举充任江西按察使,朝彝不顾九卿举荐,独持异议。他说:“我是福建人,对福建副使张仲举最了解。仲举平常人,并无大才干,不应保举他躐升”。会议哗然,至午不决。次日,都察院纠集一些官员合疏公参,声势汹汹,朝彝据理力争。玄烨便将此案交给吏部察议,吏部奏请将朝彝革职。玄烨说:“廷推事关重大,或举或否,原许各抒所见,倘众口附和,而无一人争执,岂能无党同之弊?今若将朝彝议处,将来推举之人,或有徇私请托者,谁肯直言指摘呢?”朝彝的直臣品格得到康熙帝的赏识。翌年即提升为大理寺少卿。同年,他奉命前往赵城、荣河致祭古先帝王女娲和成汤,一仍初衷,不受馈赠,接连调升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不久转任宗人府府丞。
唐朝彝在宗人府府丞任内,掌握皇族的生死、婚嫁、俸禄、封荫等事务。有个笔帖式故意呈上一堆满文草本,请他画押稿尾。不料朝彝精通满文,一一批示,使众满官相顾惊骇,瞠目结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唐朝彝因病辞职回乡。翌年逝世,时年56岁。墓在南靖程溪(今属龙海市)。着有《易学说编》、《西台疏草》、《汇青堂诗集》等书,惜多散佚。零星诗文见于地方志乘的有《陈北溪故里》诗、《提督许公重修陂闸碑记》、《大都督詹公重修铜城功德碑记》、《大都督黄公镐兴庙惠民功德碑》等。
唐朝彝为官30年,不能盖一屋。在京清贫,甚至出质平生爱好的古物。有人嫌他呆气,落得受穷,他却怡然自得,不以为意。平生不滥攻讦人,自抬身价;而大义所在,即在皇上、高官面前也无
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